一、整体概况
2012年,我校正式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并逐步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层次的“大创”训练体系,不断完善并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大创”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并且用创新手段为“大创”赋予新的内涵。
我院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下,对学生申报的项目进行打分评选,将优秀的项目推荐的学校参与全校项目的评选。2012-2015年药学院共获批大创项目34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8项,均顺利结题。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客观的科研成果。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组织管理
学院严格执行学校对大创项目实施管理的相关规定。同时,为了鼓励学生和教师参与到大创项目中,学院也针对性地作出一些规定和建议。
我院因专业特点,学生均偏向于申报创新项目,指导老师对创业项目积极性也不大,因此,在申报创业项目时存在一定困难。为了保证创业项目的申报,同时,让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能有一定的延续性、实用性,学院提出让一些应用型创新项目结题后,指导老师以此为基础组织原班人马进行创业项目申报。此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09版培养方案中,我院各专业主干课程均开设于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学生在没有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申报课题存在很大的难度,也为指导老师的指导增加了困难。在进行13版培养方案修订时,将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提前一学期的建议,以上困境得到了一定的化解。
同时,学院还提出项目负责人最好为大三学生,同时允许将大创项目作为该学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即为大创项目指导教师。此办法实行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指导老师的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了项目的实施效果。
三、项目实施
1.项目的评审
我院“大创项目”的评审流程为资格审查、专家组材料评审打分、学院公示。评审依据为校发评分表。
2.开题答辩
学院统一组织“大创项目”,邀请校督学、院内外相关专业专家进行预期指导,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需要更换成员、负责人或指导教师的项目商议后及时更换,以确保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
3.中期检查
以答辩形式进行中期检查,组织专家对项目的前期工作、成果、后期计划把关,有问题的及时纠正,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4.结题答辩
(1)资格审查 对于你参加结题答辩的项目进行资格审查,主要依据为项目合同书。
(2)答辩 对于符合答辩资格的项目,要求其以PPT进行项目成果汇报,并接受专家提问,符合结题要求的项目,建议允许结题。
(3)答辩材料审查 通过结题答辩的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完善结题材料,并按学校统一要求进行装订,学院对材料进行严格审查,确保符合相关规定。
四、支持措施
为了使大创项目能够顺利进行,学院在实验条件方面提供全面保障。项目所需的仪器设备学院具备的,学生只要填写仪器使用申请,指导教师签字后,即可到学院本科实验室、教研室、研究所等进行相应实验。规定要求贵重仪器在工作时间由实验教师协助使用,普通仪器可以填申请借用,实验室全天开放。此外,为了让大创项目内容更为丰富饱满,学院鼓励指导教师以科研经费进行补充。
五、实施成效
药学院2012年大创项目立项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5项;2013年立项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5项;2014年立项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5项;2015年立项11项,其中省级项目5项,校级项目6项。
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依托,项目组学生共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EI收录1篇,学校认定的A1级期刊1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研制教学用实验仪器一台;获得“挑战杯”黑龙江省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校二等奖1项,校三等奖3项,校优秀奖2项。
近几年,我院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大创项目申报、指导参与氛围,学生的参与度达到了15%左右,教师的参与度达到了80%。学生、指导老师以及学校其他部门我院大创项目的实施水平、成果以及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科学作风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虽然在项目组成成员中增加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等学院、专业学生,但是我院学生和教师在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困难,相关知识缺乏。因此,创业项目仍是纸上谈兵,无法赋予实践。
2.部分学生在实施中,仍流于形式,对实验的目的、内容、方法理解不透彻。
3.对于部分省级重点项目或国家级项目,1年的时间稍显不够,过于仓促。
七、对学校主管部门的建议
1.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指出: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高等教育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这既是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也是充分释放高校创新创业文化育人功能的意义之所在。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对大学生具有价值导向、目标激励、力量凝聚、情操陶冶、心理调节、行为规范、氛围支持等功能,也是高校文化育人诸多因素中渗透力较强、作用较为持久的隐性教育力量。
2.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是社会转型的需要,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一个老师、一门课程、一个项目就可以解决之事。创新创业意识应在学校整体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中逐渐养成。因此,除了大一就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意外,每一位老师都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堂之中,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3.具体措施
(1)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强化创新创业意识的养成。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将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融于竞赛之中。近年来,我校大力开展以“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创业设计大赛、职业规划设计大赛、等为主要形式的科技创新系列活动,但部分院系积极性不够,参与不足,学校应通过创新创业文化、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老师参与的积极性。
(2)以项目为载体,参与创新创业项目。近年来,在国家、省相关政策的鼓励下,我校在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但仍然存在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学生参与度不够的问题。学校应该在政策、资金支持等方面想出更多的办法,让学生在大创项目中得到锻炼,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广播、报纸对涌现的创新创业典型进行广泛宣传,邀请著名企业家来学校开展讲座、访谈等。让大学生了解创业者的经历,学习他们的创新创业理念,增强自主创业的意识。
(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在校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能否取得应有效果,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指导。这就要求我们的创新型教师必须有在相关领域从事真正创业实践活动的经验。教师在科研、开发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吸引社会、企业、学生参加,引导和鼓励学生将创业活动与科研成果相结合,不断促进科技成果开发的转化,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每位创新创业型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校企联合、学校与科研机构互动等多种方式,发挥各学科的综合资源优势、取长补短,进而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